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导致产量增加,故A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不是主要原因,故B排除。当时根据地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巩固政权,故C排除。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查看答案

下图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查看答案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