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读下表,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年代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粮食产量 | 5.02亿千克 | 6.70亿千克 | 7.15亿千克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人民公社的撤销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