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正确反省中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我们稍加引申,“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制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而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三

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类似这样以暴力和“翻身”(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反抗与镇压)为特征和标志的中国式革命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不断地以各种名义反复出现,革命成为无法无天和砸烂一切旧秩序的崇高理由,也成为任意剥夺他人财产和生命的正当借口。如此“革命”下的中国社会,成为自由和秩序双重缺失的荒诞与恐怖的社会。

——刘毅《革命概念的本义与语义膨胀》

材料四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理想”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各自“革命”的内涵:周朝是从“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封建制”的革命;汉朝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从“专制帝制”到“宪政共和”的革命。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7~9分论点方面:明确论点“革命是实现理想的途径,革命的目的是自由幸福”。学生围绕论证主题和视角,提出类似观点的,也可得分 论据方面:论据充分,至少以下面三个“革命”,从两个层面论证 农民阶级为了建立人间“天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但太平天国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施行的依旧是传统的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合作,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兴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暴力和“翻身”为特征,伴随着巨大牺牲,推翻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文化大革命”以“革命”的名义,践踏了民主法制,造成了自由和秩序双重缺失。 总之,近现代中国革命有各自的“理想”,革命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但“自由幸福”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 论证方面:关联性强;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5~6分论点方面:隐含论点“革命是实现理想的途径,革命的目的是自由幸福”。 论据方面: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部分要点 论证方面: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 3~4分论点方面:片面论点“革命牺牲理想”或只谈“革命”,不谈“理想”等(0~1) 论据方面: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一个层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少数要点 论证方面: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0分) 1~2分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至少涉及一个要点(1~2分) 论证方面:要点式列举;逻辑混乱(0分) 0分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要点无关或无要点(0分) 论证方面:逻辑混乱、没有论证(0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二提到,“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制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 (2)本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理想”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据材料三提到,类似这样以暴力和“翻身”(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反抗与镇压)为特征和标志的中国式革命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不断地以各种名义反复出现,据材料四提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材料二

春秋时期,内外发生种种权力斗争……以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会改变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于是,不少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斗争的失败者,却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下层前所未有的动能,社会整体遂拥有了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与进步。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三

“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及春秋早期的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原有“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的阶层特征,并指出推动传统的“士”阶层向现代知识人转换的关键性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A经济全球化战略

B.经济区域合作战略

C.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查看答案

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对战后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向各国提供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B.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贸易自由化

C.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构建了制度框架

D.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经济援助

 

查看答案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

C.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早在1933年底,经济形势刚有好转的时期,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甚至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

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借纪念林肯诞辰之机讽刺挖苦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