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

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因此选A。B项错误,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C项错误,因果关系颠倒了;D项不符合所学知识。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的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查看答案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移来,应该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重大意义的“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查看答案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正确反省中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我们稍加引申,“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制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而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三

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类似这样以暴力和“翻身”(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反抗与镇压)为特征和标志的中国式革命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不断地以各种名义反复出现,革命成为无法无天和砸烂一切旧秩序的崇高理由,也成为任意剥夺他人财产和生命的正当借口。如此“革命”下的中国社会,成为自由和秩序双重缺失的荒诞与恐怖的社会。

——刘毅《革命概念的本义与语义膨胀》

材料四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理想”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材料二

春秋时期,内外发生种种权力斗争……以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会改变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于是,不少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斗争的失败者,却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下层前所未有的动能,社会整体遂拥有了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与进步。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三

“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及春秋早期的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原有“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的阶层特征,并指出推动传统的“士”阶层向现代知识人转换的关键性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