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熙宁...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还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柯必由李乎?……自唐至今,以诗斌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度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迷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能!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斌及其入官,士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放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

 

(1)焦点:科举考试是否废除诗赋取士。苏轼的理由:认为兴学浪费民财;改考经义违反旧法,不宜改制。王安石的理由: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强调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改革:废除诗赋取士,主张考经义策论:兴建学校. 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中苏轼认为“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说明反对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材料中王安石“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说明两人争论的焦点是科举制是否需要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第二小问理由,从材料看苏轼的理由材料“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得出反对设立学校,由材料?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得出该考经义违反旧法,王安石的理由是从材料?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得出诗赋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从“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得出注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改革,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主张考查经义策论,并且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小问目的,是为改革培养人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 【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问题解题方法: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练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l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二两种历史分期各自的依据,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怡上来看是如此。”上途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冷战”时期己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贵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查看答案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鼓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查看答案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比,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