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公元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曾就皇位继承问题对八旗旗主作过一番重要的讲话,如实地反映出满族在此一阶段根本政制的特点,他说:“继父为国主者毋令豪强之人为君。以豪强之人为国主时,恐其恃力自恣,得罪于天也。一人之识见能有几何,能及众人之议乎?尔等八子为八王若八王同议,可无失矣。选择不拒尔等八王之意之人,使继尔父为国之主。若不取尔等之言,不行善道,尔等则更换尔等八王任臵之汗,选臵不拒尔等之言之贤者。更换之时,若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岂能任尔不善之人之意乎?若如斯,则以恶者更代矣!”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叱于岐、丰,无多让焉。

——《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努尔哈赤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策略,其有何特点?

2)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评价努尔哈赤的?

 

(1)策略:勿选用地主豪强当国君;有无才德能否受谏是继位人选的重要依据;继位人选应该由八王组成的满族亲贵会议共同决定;继位人如不能胜任或有重大过失,可以另立;被废立的人儒不服从决定,其他旗主可以使用强制手段以制裁之。特点:带有选贤任能和民主合议的特点。 (2)智勇双全,不畏艰难;天下归附,疆域拓展;用兵如神,建立国家;迁都沈阳,深谋远虑。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毋令豪强之人为君”“选择不拒尔等八王之意之人”“若不取尔等之言,不行善道,尔等则更换尔等八王任臵之汗”“选臵不拒尔等之言之贤者”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努尔哈赤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中可以看出,材料二从智勇双全,不畏艰难;天下归附,疆域拓展;用兵如神,建立国家;迁都沈阳,深谋远虑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努尔哈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此项压力已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1)依据材料概括三大国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及历史作用。

2)评述材料中中国的正义要求。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789年至今法国政体变化无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法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后,其政体先后采用过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等,历经200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各阶层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论近现代法兰西国家的共和之路及政体演变》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从国内政治发展方面看,其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堪称独一无二。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摘编自《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法国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实质。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在朝堂外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昉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于三月辛酉七日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的进士,……同时表示:“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邓凌原:《宋太祖的“高考改革”》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自《书屋》2005年05期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太祖高考改革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并评价材料二中的两种论调。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贸易联系开始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汲汲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三:1996—2006年世界总产出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对比

——联合国《2005—2006年世界经济概览》

材料四: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自挂牌运行一年多以来,海关系统已经在全国的特殊监管区推广复制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23条基本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华网2015年01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关税大战”是由哪一重大事件所引起的?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社会在二战后初期开展“协调与合作”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图表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国际贸易体系发展的史实说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综合以上材料,请你对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资产阶级各派别相继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材料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和康有为在政体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思想的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