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察举制”的内涵。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4)据材料,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5)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

 

(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答出两点即可) (2)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合适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世卿世禄”制。 (3)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相对公开公平;由注重品德和学问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由地方举荐到中央开科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答出三点即可) (4)影响:①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或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②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或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反对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血缘关系(世袭)、门第关系(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等。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内涵是“察举制是由官吏”察合适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才学,这样也就打破血缘、世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必须“人、门兼美”。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变”。 (4)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所说的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按照教材知识回答即可。例如,科举制度扩大通知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均是可以的。 (5)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以从察举制选拔官吏的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办法等方面来总结对当今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的启示。如)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等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非选择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材料:(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材料五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中的“上”指谁?他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7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4)你同意材料五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说明理由。(只答观点,没有阐述理由,不得分)

 

查看答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

A日寇扩大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B.各阶级人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日寇侵华极大地损害了四大家族的利益

D.共产党不计前嫌,努力倡导建立统一战线

 

查看答案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消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查看答案

胡适受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认为“新民”的意思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要把这老大的病夫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成为一个“新鲜活泼”民族的是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瓦德西拳乱笔记》中提到:“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是: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