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是
A.丞相、奉常、卫尉
B.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尉
C.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卫尉、御史大夫、廷尉
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B.立嫡以长不以贤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这实质上表明
A.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行政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