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集权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