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世纪上半叶,英国规定,不准在海岸线五英里范围内剪羊毛,为的是遏制原料输出;1721年的禁令规定,凡使用或展示任何进口棉布的一律课以高额罚款。材料所能说明的贸易保护政策
A.是英国始终严格执行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C.解决了工业革命中原料不足的问题
D.是为了保护基础薄弱的民族产业
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对于16世纪的西班牙,某学者这样形容:“犹如一张巨人之口,吞进并咀嚼食物,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而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B.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C.没有发生“商业革命”
D.失去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