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古今中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古今中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材料三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材料五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六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七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八

随着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取代,儒家文化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从而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是,儒学的道德体系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仍然存在。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是,却带来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人的异化和对人终极关怀的缺乏等等,因而,人类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发现了物质文明的局限和儒家文化的价值。因此,对现代化模式的重新解释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4)根据材料四,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

6)据材料、材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 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2)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论证: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3)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4)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5)具体表现:政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主张发展工商业;学术:经世致用 (6)儒家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7)儒家的自然观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维护社会秩序;对伦理道德的强调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2)据材料二提到,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3)根据材料三“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即可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4)根据材料四提到,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书可毁”的理由。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 (5)据材料五提到,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材料五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 (6)据材料六提到,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据材料七提到,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儒家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7)根据材料八提到,儒学的道德体系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仍然存在。……人类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发现了物质文明的局限和儒家文化的价值。因此,对现代化模式的重新解释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儒家的自然观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维护社会秩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李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货币与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币。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用,由16位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制,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三

郑观应提出了“漏卮(白银外流)在洋货”的观点,指出“一则曰鸦片每年乡耗银三千三百万两,一则曰棉纱、棉布两种每年约共耗银五千三百万两。……此外又有杂货约共耗银三千五百万”。主张学习日本“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欲挽权利,以塞漏卮。”

——施正康《困惑与诱惑一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

材料四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材料五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问题上,中美协议具体规定:银行、保险、电信领域的美国公司可以得到新的市场准入;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两年后,可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进入中国五年后,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在获准经营的地域内,外国银行同中国银行一样享有开展业务的权利,即享受国民待遇;五年内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设立分支机构。

——庄芮《世贸组织规则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晚清“漏卮”现象的根本原因,概括郑观应的“商战”主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5)阅读材料五,归纳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特点   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查看答案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与上述言论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经世致用

D.存天理,灭人欲

 

查看答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查看答案

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