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D.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关系的处理模式只有“解放台湾”或“反攻大陆”的“一国一制”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一国两制”外,海内外还出现了“非一国两制”的主张或模式约101种,其中“一国一制”模式11种,“两国两制”模式70种,不便分类者20种。部分是在1997年以后提出的。这反映出
A.“一国两制”构想获得认可
B.两岸关系重视政治协商
C.两岸关系发展阻力增加
D.“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
A.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B.中共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
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
D.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这种主张
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
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
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特征
孙中山1914年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和1919年改名的中国国民党,参与者不多。但到了1920年代前期,中国国民党党员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改组,指导思想转变
B.《临时约法》恢复,护法战争获胜
C.北伐战争爆发,吸纳各个阶级
D.国共关系决裂,革命道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