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
提取反映两幅图片历史变化的一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末,蒙古人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帝国的中央财政并不依赖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税收,其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由于商税的缴纳通过白银或是与白银相联动的纸币来进行,由此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行模式。由于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他们说的话会当作圣旨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中央行政部门因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文件库。但是由于大汗是由皇室成员推选而决定的,这就造成事实上大汗可以发挥的私人权力极少。而且这种权力只局限于这一任大汗身上,一旦其他大汗继任,那么以中央政府为首的一切机构都会进行人员调整,前任大汗的法令就会失效。
——摘编自[日]彬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
材料二
经过激烈的争吵,制宪会议终于通过了这部《联邦宪法》。宪法规定行政权归美国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总统由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权力很大,在权任命官员,有权缔结条约,同时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这样一个类似英国国王的角色不能不引起与会代表的警惕,所以为了避免行政权过大,宪法加强了国会和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如国会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甚至有权弹劾总统,而最高法院也可以宣布总统的法案违宪。又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得到多数州的批准之后,根据宪法举行了选举,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摘编自[美]美尔奇斯和尼尔森《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1776—2007)》
(1)根据材料一归纳13世纪蒙古帝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总统和蒙古大汗的类似之处,并分析美国总统之所以具有这些类似之处的原因。
以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