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687年”.“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三省六部制相关史实可知,A符合史实和题意。诏令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制定),据此排除B、C。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排除D。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东汉崔寔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一幅是

 

 

 

查看答案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查看答案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查看答案

《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查看答案

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