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属于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戊戌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因此,朱元璋在明朝建国之初
A.沿袭元制,实行一省制
B.严格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力
C.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协理章奏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近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