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和交通,可以排除B和C;材料只是说隋唐时期东南地区城市越来越进步,只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不能说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一般认为在宋代南方才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城市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汉初的诸侯国突出特征是

A诸侯权力不能世袭,一世后自行消亡

B.诸侯国势力较大,一直威胁中央

C.诸侯国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运行

D.王国问题最后被汉景帝武力铲除

 

查看答案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容闳大事年谱

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一户贫户家庭

1834年去澳门一所教会学校上学,兼修中西课程,旋因学校停办,回家务农

1847年随马礼逊学校校长勃朗赴美,入孟松学校学习。后,考入耶鲁大学

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秋,回国

1859年到达天京,会故人洪仁玕,提建国七策,不用

1863年入曾国藩幕,建言改设来复枪厂为机器厂江南造船厂前身,采纳

1871年出任出洋局副委员,办理派遣赴美第一批留学生具体事务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建言张之洞雇佣外国军队偷袭日本本土,不用

1896年建言清政府兴办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计划皆被盛宣怀破坏

1898年参与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参与维新,事败后,藏身上海租界

1900年到新加坡,与康有为、丘逢甲等商讨武装营救光绪帝事宜

1902年联络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计划筹款,训练武装力量,支援中国革命

1910年介绍孙中山与荷马·李联系,共商推翻清政府计划

1912年逝世于美国,遗言其子女回国服务

——据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一生的近代化变化轨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容闳一生不断变迁的历史动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圣雄甘地是印度国父,他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用和平的方式获得了独立解放,也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

材料一

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印度民族独立产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