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2)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运用解题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明显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角度回答。 (2)回答此题既要结合材料内容,也要结合所学知识。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分封制的失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威胁国家统一;“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的失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地方没有自主权。顾炎武的态度明显是反对恢复分封制,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可见,唐朝御史台

A.职能广泛,地位重要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属于中央司法机构

D.有效抑制了吏治腐败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查看答案

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和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体现公平公正

B.安稳人心,巩固政权

C.更有效选拔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查看答案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