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4)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来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来看,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信息来回答,可以看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其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继承和批判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4)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是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对上述材料中儒家思想演变过程应从这一角度得出正确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程朱理学·朱熹思想·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佛教常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六祖慧能也曾说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下列哲学与其修炼的意境相吻合的是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查看答案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查看答案

下列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仁”强调个人修养,规范社会伦理

B.《诗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它关注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能力

D.它在当时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查看答案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