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
A.理学的理论化
B.社会的宗族化
C.儒学的社会化
D.教育的平民化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防止知州受到同判制约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B.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
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当代农学家周昕根据唐代陆龟蒙撰写的《耒耜经》复原的曲辕犁,与当代农村中的常见的铁辕犁很相似,厦门大学收藏的唐三彩“抗犁陶俑”及与之配套的陶牛也与复原曲辕犁一致。这说明
A.唐朝以后我国犁耕技术没有变化
B.《耒耜经》是我国最早的农书
C.《耒耜经》的记载比较准确可靠
D.曲辕犁在唐代得到普遍推行
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省与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省与门下省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膨胀
D.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