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
A.理学的理论化
B.社会的宗族化
C.儒学的社会化
D.教育的平民化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防止知州受到同判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