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D.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醒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
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C.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D.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快速做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C.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观点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工业化发展
C.赞同用和平方式推进政治变革
D.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
A. 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 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 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