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