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五服制度,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天下”观念。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阐发过“五服”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事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据此可知,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
A.周天子
B.诸侯国君
C.卿大夫
D.士
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土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能够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最美的城邦,其大小必然有限度……一个城邦,如果像一个民族国家那样,人口太多了,虽然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就终于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城邦。”同样,孟德斯鸠也认为:“从自然特质来说,小国宜于实行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由开明的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只能由一个专制君王来维持。”
根据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及孟德斯鸠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表明态度(赞成、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和中外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21年2月2日是中国的春节。这一天,来自亚洲、非洲、阿拉伯世界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的使节和统治者们,麋集于“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这些被中国惊世骇俗的航海技术制造的超级巨轮载来的使节们,有幸成为访问世界上最伟大的宫殿群——紫禁城的第一批客人。超过28个国家的首脑和使节获得了此项殊荣,但不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拜占庭帝国皇帝、威尼斯大公和英、法、葡萄牙诸国的国王。而他们之所以没有被邀请,只是由于他们作为既缺乏科学知识,又没有可贸易货物的落后国家的元首在中国皇帝朱棣的眼里尚不入流。
——加尔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
材料二
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因为大规模以焦炭冶铁的技术成熟于中国,而非英国的发明,而且不但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需要小资产阶级的兴隆,亦必须从东洋贸易中得来的资本积累。要机器运转,不能单靠动力,还必须有棉花作为原料,更需要贩卖制品的市场,而提供原料和市场的实际是东洋。没有和东洋的交通,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材料三
乾隆帝对马戛尔尼说:“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无用。”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国家当时的世界地位,并分析欧洲国家统治者未被中国皇帝邀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为何没有率先发生在中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