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意识淡漠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思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政治之魔败”“法律之蹂躏”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阅读材鲜,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计民生是古今思想争鸣的永恒主题。西汉时期司马迁反对老子“民各甘其食,乐其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设想,认为这样社会就无法再向前发展。他在《史记.赁殖列传》中说,自古人类“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农.虞.工.商等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在他看来,嫌贫爱富是人正常心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因此“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样才能国家富裕,民生安然。他还赞同管子对礼的见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礼生于有而虚干无”,没有物质做基础,就难以建立杜会道德。司马迁的这些思想,不仅相近于孔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义利观,甚至与近代西方亚当.斯密斯的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1921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评“资本万恶,劳动神圣”说)一文。文章认为“必先养成公德,使人人无自私自利之心,而后方可言共产”。在他看来由于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导致繁育过多,人口增长过决,而生产却跟不上来”,再加以“安贫乐道”的传统农业思想,导致中国经济贫穷落后。所以“中国还不是‘资本万恶’的问题.倒是资本不足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劳动是神圣的,资本也是神圣的”。资本不足就该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实业家,振兴国民经济。这种“不激不遂”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弥足光辉。
——摘编自彭景景《民国时期马寅初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寅初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
(3)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决定经济思想产生的规律性因素。
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第一个时代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质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徒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期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井为官籍.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旨籍贯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列强时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国民党讲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材料说明
A.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B.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不断完善的
C.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近代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具有继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