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是对这项措施正确认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之下王国的权力大大削弱而不是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本身错误,推恩令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查看答案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查看答案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男尊女卑思想

B.专制王权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

D.家族宗法观念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条目

内容

生效年份

1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1791

13

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唯作为对依法判罪者犯罪之惩罚,不在此限。

1865

14

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的和他们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对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绝给予平等法律保护。

1868

15

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870

16

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和征收所得税,不必在各州按比例分配也无须考虑任何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

1913

19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920

26

年满18岁或18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97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修正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正宪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法]、德尼兹·加亚尔[英]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