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官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政治比较清明,但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孝廉制的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选官制度在设计上有缺陷
C.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大户小户相互依存
C.丝织部门分工细致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