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在总结整个20世纪时,可以发现“最具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对这一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俄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普及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C.加快了一战的结束进程,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
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启发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缓解制度弊端的方法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每晨宜昌……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上述情形发生的背景是
A.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
B.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C.中国军队即将开赴滇缅战场
D.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
(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
A.统一后的德国不过是用议会装潢出来的封建君主专制
B.普鲁士的国家制度已经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C.普鲁士在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同时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D.普鲁士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