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A.从汉代到唐朝祖域不断扩大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下图是出土的唐朝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