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材料反映
了
A.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面貌
B.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发展
C.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建设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将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休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村宁次意在强调
A.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 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李鸿章在《 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对该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此萌发
B.纯封建官办工业发展日盛
C.洋务企业创办方式有所变化
D.民用工业将取代军事工业
有学者道:“我们有必要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视为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如同一曲戏剧的三个场次。”此处所说的“衔接、演进”主要反映在
A.对守旧势力进行无情革命
B.把夺取政权作为奋斗方向
C.将反帝爱国作为革命目标
D.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