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謇(1853~1926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26年努力,于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他晚年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謇创办实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张謇创办实业失败原因的认识。

 

(1)张謇:弃官从商,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依靠官府支持;产业种类丰富;热心公益事业。 (2)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双重压迫);小农经济仍占主体;缺乏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张謇个人投资过大,经营不善。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实业救国道路来挽救民族危亡是行不通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等信息归纳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张謇(1853~1926年)”并结合所学从社会性质、经济因素以及个人喜好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题型,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实业救国道路来挽救民族危亡是行不通的。角度回答。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历史人物·张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亲自护送进舱的数百名孤儿难童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从宜昌抢退出的单位,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大撤退的同时民生公司又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其英勇悲壮更甚于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史学家指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80年,党中央《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宜昌大撤退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 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 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9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表中能够反映清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法律的演变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