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l)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依据材料中“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的信息并结合风俗画的几大特点分析概括。 (2)本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题其实是课内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绘画部分。这一部分书中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介绍了特点,也介绍了写意画,还提到了郑板桥,因此直接联系课内所学即可。可从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艺术家·郑板桥 【名师点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所给的信息进行归纳,所用的原理一般从一下几个方面归纳: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二是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三是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四是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五是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貽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某一方面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