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扩大
D. 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A.御寒功能
B.标识功能
C.装饰功能
D.遮羞功能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分封制的消亡
B.宗法制的瓦解
C.君主专制的膨胀
D.中央集权的加强
史载“宋兴,循唐、五代之制,置……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 枢密院
B.中书门下 三司使
C.中书门下 三衙
D.枢密院 三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