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年代

科技发明总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界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2仍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1)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②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③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④开明的文化、宗教、民族与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 ⑤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⑥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⑦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2)状况: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原因 ①经济饱和,投资无利可图。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 ④劳动力充足,机器的使用和推广缺乏必要性。 ⑤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界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根据材料二提到,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据材料三提到,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概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 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外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属于归纳性较强的题型,是备考重点。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近代中国的科技特点带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各阶级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捐捐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

 

查看答案

以下几幅艺术作品,能反映我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查看答案

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残山剩水”。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

A.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查看答案

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在苏轼看来,文人画和工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画风是否工笔重彩                

B.是否寄托画家情感 

C.画面是否气势磅礴                 

D.实景描写是否突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