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A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是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制度。忠孝观念的源头就是始于这项古老的制度,故A项正确。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与“家国一体”、“忠孝观念”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下强调忠孝观念,而且历代君主也多强调“以孝治国”的理念,但是宗法制在忠孝观念方面体现的更为突出,并且宗法制度是早于君主专制制度,所以说忠孝观念的源头应该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一种我国古代封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没有多大联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内容 特点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诸侯义务: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 (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2)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1)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续数百年 (2)开拓了疆域 (1)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关系 宗法孩子、分封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年代

科技发明总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界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2仍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捐捐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

 

查看答案

以下几幅艺术作品,能反映我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