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清政府把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忠清到底的,编入甲编;在清代为官,后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降清后又反叛的,收入《逆臣传》。这说明
A.君主专制强化提高了从政要求
B.对清朝效忠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C.明清易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D.政府试图构建明确的道德标准
“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A.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
B.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
C.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D.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
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 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 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 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