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

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僭越礼制”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得出,这位思想家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B项主要是强调严刑峻法,C项主要是无为而治,D项主要是兼爱非攻,与材料无关,排除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指出保持中俄良好关系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查看答案

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查看答案

如果要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求运动”

B.“民族工业的春天”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近代工业的起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