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几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国《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一片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之处: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等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 (2)从材料“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并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和影响 【名师点睛】①对于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明确:就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来看,海禁不抵制外国人来华贸易,但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闭关锁国既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②至于《南京条约》产生的影响,不仅要明确由于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带来的破坏,导致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要明确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近代中国社会总体特征,也就是说这种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很多方面,而不仅仅只是说半殖民地是政治上的表现,半封建是经济方面的表现。比如在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半封建社会的表现;而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一步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则是中国经济方面半殖民地性质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臣》

材料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

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有人说,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主张否定帝权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举近代西方和中国说明洛克的分权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查看答案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

B.人文主义的起源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查看答案

根据雅典历史僭政统治结束后,克里斯提尼不仅面临与前僭主势力希帕克斯的斗争,还要与伊萨戈拉斯争夺民主派的领导权,因此他一方面与希帕克斯合作,另一方面又制定陶片放逐法来防范希帕克斯。这说明陶片放逐法的制定主要基于

A政治力量的制约平衡

B.激发平民参政的需要

C.政治权术的考量

D.防范民主的敌人

 

查看答案

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A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

B.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

C.明确以三权分立为建设目标

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查看答案

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这表明他

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

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

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