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
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毅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之后一度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
A.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使用总额中,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占24. 2%。而1958年至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提高到33.9%、43. 9%、39. 6%。这三年积累额共达1438亿元,比“一五”时期全部积累率还增加44%。中国1958年至1960年积累率的提高
A.非常不利于基建规模的扩大
B.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可以优化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为随后的经济调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