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8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1)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2)特点:(概括归纳,纯抄具体措施建议不给分) 1945年后:实行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实行福利国家制度也可);加大国家干预。(推行国有化也可); 1979年后:实行货币主义,减少开支(可摘抄二、三点撒切尔改革措施);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 (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二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得出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根据‚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得出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得出‚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第二小问原因,从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历史教训,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实行、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上经济不断发展,思想上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特点,1945年后的改革政府颁布法律和实行国有化,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说明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加大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撒 切尔夫人改革则实行货币主义,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第二小问作用,1945年后的改革,根据所学可知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改善国计民生,建立‚福利国家‛,同时也造成‚滞胀‛局面,根据‚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可得出撒切尔夫人改革走出‚滞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削减各种福利开支‛、‚ 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可得出民众的福利与权益受到一些抑制。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和英国两次改革可得出两国都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中国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以货币主义为指导,两者都减少国家的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表现;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英国经济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一一从罗斯福到里棍》

材料四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3)据材料三、四指出,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A.认为“理”“欲”相统一            

B.否认“天理”的存在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查看答案

湖湘学统的代表人物王船山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在这里,王船山

A.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B.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

C.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撼动

D.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开启”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明清  

D.宋代

 

查看答案

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