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不同: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 (3)信息: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场景:中英《南京条约》:“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 (4)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辩证地评价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的要求 ,《马关条约》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的要求,据此分析回答。 (2)首先选择观点,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肯定西方列强侵略的进步作用,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3)注意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由屈辱妥协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到坚持独立自主,可以三件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回答。 (4)本问实际上是考察史法史观,注意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辩证地评价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

①中共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查看答案

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牢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查看答案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下图为故宫部分文物迁移路线示愈图,其中④的迁移背景是

 

A日本侵占东北,紧逼华北      

B.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C.日军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D.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查看答案

毛泽东曾赋诗颂扬晓勇菩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