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故C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有短暂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 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恤的这些墓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