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主要的是他拿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此观点实质上说明了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于
A.单纯地进行宗教革命
B.悖离了民众的意愿
C.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
D.利用了西方的宗教
《皇朝经济文编》说:“中国之织布局(李鸿章所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仅在上海一隅,设机四百张.每年约出布二十四万匹。其定章载明,有人仿办,只准附股入局,不准另行开张。”这说明洋务企业
A.采取了最先进的纺织技术
B.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侧度
C.大都兴建于上海一个地方
D.具有独占垄断经营的特点
《宣(化)府镇志》记载:“先年宣大市中,贾店鳞比,名有名称。如云:南京罗缎铺、苏杭罗缎铺、潞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里许,贾皆争居之。”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B.长途贩运业发达
C.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工商业已成主导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此规定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对官员监份
C.强化了中央集权休侧
D.俐弱了宰相的权力
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通过”克己复礼”、“修己以安百姓”。才能达到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此主张
A.揭示了春秋时社会黑暗动荡的根源
B.有利于提高统治者的道德自律性
C.说明了礼乐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源
D.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
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