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信仰

B.财产

C.血缘

D.地域

 

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C正确。信仰不是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故A排除。财产也不属于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故B排除。地域,也不属于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时空回到商周时代,请问哪位同学不可能被封为诸侯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

B.乙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查看答案

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统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材料三

这三期间思想的进步,试把前后期的人物做个尺度来量他一下,便很明白: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佩纶、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嵩焘、佩纶辈已死去,之洞却还在。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可以证明这五十年间思想界的血液流转得很快,可以证明思想界的体气实已渐趋康强。

(3)材料三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各指什么?有什么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材料二

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