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图分别是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原因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
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
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
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
A.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B.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D.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