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组在研究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时,搜集了以下有关材料,其中能对其研究有帮助的是
①创办太学及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②设五经博士
③创立察举制
④罢黜百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国家危难与整个民族的沦亡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小明同学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如果小明的家长相信孟子的言论,他们可能会认为
A.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惩罚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
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
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深厚的内涵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到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民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巨,共曳木之人也,巨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同)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材料一中的“臣”是谁?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这一状况,此人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采纳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体现了“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