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藩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高仙芝生活在唐朝天宝年间,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密切,民族政策灵活开放,允许少数民族参军,同时唐朝在西部边疆奉行积极的防御政策,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这些都为高仙芝开疆拓土的行动提供了保障。 (2)依据材料可知,高仙芝远征西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这有利于巩固唐朝的统治,促进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依据材料中“天宝八年……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可以由于高仙芝个人贪婪所带来的战争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极不利于唐朝对西域的开拓。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朝名将芝•高仙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抖三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赋),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