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实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材料二
下图是关于罗马法的图示: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法国《人权宣言》
请回答:
(1)与雅典的外邦人相比,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中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欧美近代社会的影响。
(4)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载了大量秦律的内容。其中规定的死刑,就有腰斩、车裂(五马分尸)、定杀(用水淹毙)、生埋(活埋)、磔(断裂肢体)、枭首等12种,肉刑有劓(割鼻)、黥(额上刺字)等多种,十分残酷。从法律体现的意志看,罗马法与秦律有什么异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秦至西魏、北周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2)材料二中所说的进士科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受到极大重视?
(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当时政治有何影响?从清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但两者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下列事实中属于这种差异的是
A.地处地中海沿岸地区,海岸曲折
B.建立了政治上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
C.积极向外拓展,寻求新生存空间
D.在文明发展中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罗马法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反对君主专制
C.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D.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某中学进行《3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原告:奴隶;被告: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C.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D.原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体现出
A.《十二铜表法》实际是习惯法
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利益
C.《十二铜表法》兼顾奴隶利益
D.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