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

结合下图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

 

(1)教会学校的教育;报刊的宣传;新闻的传播;译著的介绍;国外华人的影响。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 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3)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4)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新旧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中概括出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内部改变”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三者的作用。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清朝的海军”体现了清朝开始重视海洋权益;图中“挺大的船怎么开不快?”“是天气不好”反映了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图中“腐败的政治制度”反映了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归纳能力。根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新旧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材料三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查看答案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D.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查看答案

马克思称古希腊某位哲学家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自己这一命题上

B.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C.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他使哲学开始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查看答案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的道德和律法,无论它们是否由神灵制定: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该观点的哲学基础应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人不是他人的工具

D.美德即知识

 

查看答案

《易经》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下列不能体现材料中“人文”涵义的是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