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延康元年,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要选官制度选官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根本目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看法。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根本目的:维护其封建统治。 (4)主张废除科举制的理由:科举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禁锢人们的思想。反对废除科举制的理由: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体系,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破坏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凝聚起来的文化资源。主张改良科举制的理由:保留科举制的形式,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使考试科目和内容与时俱进。(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国选官用官制度兴起完备于汉朝,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标准就是孝廉,也就是德行。到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出身为标准进行选拔。到了隋唐,科举制出现,科举考试成为新的标准,以成绩来说话。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此题教材中并未涉及,所以要根据材料来分析。从“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以看出,察举制要分出高下,但并没有取舍。但是科举制就要进行取舍了。由此可见,科举制根据察举制的模式不断进化,完备,发展而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隋朝是科举制度创立的朝代,从隋文帝的分科考试到隋炀帝的设置进士科,这都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之所以设置这一制度就是因为九品中正制存在问题,门第观念影响到了皇权,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产生干扰,所以要创建一种新的制度来改变局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科举制度创立之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但是随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科举制的考察局限于八股文,这严重局限了人们的思想,是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所以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是必要的,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

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查看答案

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是基于巴黎公社

A发生的时间

B.参加的阶级

C.采取的措施

D.发生的国家

 

查看答案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查看答案

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历史巨变的点”的观点,其中“第―次历史巨变”是指

A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B.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

C.由愚昧、专制走向民主、科学

D.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查看答案

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内,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

C.国民有选举与被选举权利

D.实行责任内阁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