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1)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 (2)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西学东渐;外交官的努力 (3)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政策是从无到有的。最开始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到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置以及《辛丑条约》之后的外务部等等。这一系列变化其实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转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所以为了和列强保持一定的良好关系,以及得到别人的帮助,外交政策显得格外重要,也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此外,西学传入,有志之士开始研究这一学问,得到了质的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中国近代外交政策来看,首先得到的就是:弱国无外交。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足够的话语权,才会取得外交事业的重大突破。近代外交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对中国本身有利有弊,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外交事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前,清朝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事务由理藩院承担。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迫于五口通商,于道光二十二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外交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事务,但这是个兼职,初由两江总督兼,二十四年改由两广总督兼,咸丰八年又归两江总督兼。十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也是由江苏巡抚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解决私人争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政之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2)材料二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4)材料四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政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延康元年,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要选官制度选官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根本目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看法。

 

查看答案

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

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查看答案

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是基于巴黎公社

A发生的时间

B.参加的阶级

C.采取的措施

D.发生的国家

 

查看答案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